在昨晚进行的中超联赛第18轮比赛中,上海申花队主场1-1战平山东泰山,连续两轮未尝胜绩,比赛中,主教练穆斯卡特再次尝试将巴西外援维塔尔部署在前腰位置,但效果低迷,球队进攻组织混乱,引发广泛质疑,相比之下,替补登场的小将蒯纪闻在同位置表现出色,不仅串联了中场,还制造了多次威胁机会,这一对比再次凸显了申花在战术用人上的争议,也让球迷和媒体对穆斯卡特的执教选择产生更多讨论。

比赛背景与战术部署

本场比赛前,申花队积28分排名联赛第六,距离亚冠区仅有4分差距,但近期状态起伏较大,主教练穆斯卡特在赛前发布会上表示,球队需要加强进攻端的创造力,因此决定调整阵型,将原本司职边锋的维塔尔推至前腰位置,意图利用他的技术能力和视野为前锋线提供支持,这一安排并非首次:在两周前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中,穆斯卡特就曾尝试类似战术,但维塔尔在该场比赛中表现平庸,球队最终0-2落败。

比赛开始后,申花采用4-2-3-1阵型,维塔尔作为前腰出现在中场核心区域,从开场阶段起,他的适应问题就暴露无遗,维塔尔习惯于边路持球突破,但在中路密集防守下,他显得束手束脚,传球失误频发,与队友的配合也缺乏默契,整个上半场,申花进攻几乎陷入停滞,仅有两次射门且均未命中目标,山东泰山则利用反击机会率先破门,取得1-0领先。

维塔尔的表现分析

维塔尔本赛季以边锋身份加盟申花,此前在巴甲联赛中以速度和突破能力著称,自穆斯卡特将其改造为前腰以来,他的数据全面下滑:本赛季踢前腰的5场比赛中,维塔尔场均关键传球仅1.2次,远低于其边锋时期的2.8次;他的丢失球权次数上升至场均4.5次,成为中场失误最多的球员之一,本场比赛,这些弱点被进一步放大:维塔尔在65分钟的出场时间内,传球成功率仅为72%,多次在对方逼抢下丢球,导致申花反击机会寥寥。

专家评论指出,维塔尔的技术特点并不适合前腰角色,他缺乏在中路狭小空间内处理球的能力,且防守贡献度低,无法有效参与高位逼抢,相比之下,申花队内原本的前腰人选,如年轻球员蒯纪闻,更擅长通过无球跑动和快速传切撕开防线,但穆斯卡特坚持使用外援维塔尔,这一选择在赛后引发广泛批评。

蒯纪闻的替补闪耀

比赛第65分钟,穆斯卡特用蒯纪闻换下维塔尔,这次调整立竿见影,蒯纪闻登场后,申花中场明显焕发活力:他通过频繁回接和分球,有效缓解了后场出球压力,并在第78分钟送出精准直塞,助攻队友扳平比分,全场比赛,蒯纪闻在仅25分钟的出场时间内完成3次关键传球,成功率高达88%,其表现远超维塔尔。

蒯纪闻本赛季虽仅为替补角色,但数据亮眼:在前腰位置上,他场均贡献2.3次关键传球和1.5次成功过人,传球成功率保持在85%以上,更重要的是,他在场上展现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度,能够通过跑位和传球调动整体进攻,许多球迷和媒体认为,蒯纪闻理应获得更多首发机会,而非让维塔尔“硬凑”到不熟悉的位置。

申花战术试验再受挫,穆斯卡特坚持维塔尔踢前腰效果不佳,年轻新星蒯纪闻表现更胜一筹

穆斯卡特的战术困境

穆斯卡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为维塔尔辩护,称“战术调整需要时间”,并强调外援的经验对球队很重要,但这一说法未能平息质疑,这已是穆斯卡特本赛季第三次因类似用人问题受到指责,此前,他曾坚持让高中锋担任边路角色,导致进攻效率下降,分析认为,穆斯卡特的固执可能源于管理层对外援出场时间的压力,或是其对本土球员缺乏信任。

从更深层次看,申花的战术困境反映了中超球队普遍存在的问题:过度依赖外援,却忽视本土年轻球员的培养,蒯纪闻的崛起是一个积极信号,但若无法获得稳定机会,他的成长可能会受阻,维塔尔的案例也提醒球队,外援的使用需基于其特点而非盲目追求“名牌效应”。

申花战术试验再受挫,穆斯卡特坚持维塔尔踢前腰效果不佳,年轻新星蒯纪闻表现更胜一筹

球迷与媒体反应

比赛结束后,社交媒体上爆发热议,许多申花球迷批评穆斯卡特的用人选择,称“维塔尔踢前腰是自废武功”,并呼吁给予蒯纪闻更多机会,体育评论员李明在专栏中写道:“穆斯卡特的试验已多次失败,球队需要务实而非理想化的战术安排。” 部分媒体透露,申花俱乐部内部也对教练组的决策存在分歧,可能影响后续用人调整。

从长远看,申花若想争夺亚冠资格,必须解决中场组织问题,维塔尔更适合回归边路,而前腰位置应优先考虑蒯纪闻等本土球员,球队还需在夏季转会窗口评估外援配置,避免类似尴尬重复发生。

足球战术的本质在于扬长避短,而非削足适履,维塔尔在前腰位置的失败尝试,不仅浪费了球队的进攻资源,也凸显了主教练在用人上的僵化,蒯纪闻的出色表现则证明,给予年轻球员信任往往能收获惊喜,申花若想真正提升竞争力,需摒弃对外援的盲目依赖,转而构建更均衡、更符合球员特点的体系,未来的比赛中,穆斯卡特能否及时调整,将决定球队本赛季的命运。